您当前的位置 : 第一金融网> > 资讯

从课堂到田野:高校如何铺设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乡村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这一战略部署为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其实现不仅要依赖政策保障和资源投入,更离不开一大批愿意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青年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核心机构,在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使命中肩负重要责任。作为课堂教学的提供者和社会责任的践行者,高校应主动承担推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使命,通过发挥教育和资源优势,为大学生铺设一条从课堂到田野的“乡村路”。这条“乡村路”既要激发大学生对乡村发展的情感认同,更要提升他们适应乡村建设需求的能力,并通过搭建完善的就业对接机制,为返乡就业提供切实保障,最终形成从“心”到“行”的闭环支持体系。这条“乡村路”不仅是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桥梁,更是助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之路,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高校的使命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让每一位学子胸怀梦想、脚踏实地,用青春和智慧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

一、心系乡村:深化思政教育,激发归乡意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征程中,正确的思想是引领青年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精神灯塔,科学的理论则为乡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关键抓手。首先,高校应将乡村振兴的使命感融入学生思想成长与学习实践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扎根乡村、服务国家的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融入思政课程,深化学生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全局中基础性地位的理解,引导他们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战略,更是青年一代应主动承担的责任;其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离不开情感共鸣的建立,高校可以通过文化浸润和环境熏陶,在校园内营造服务乡村的价值氛围,以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服务乡村的重要意义,认清自身的责任担当。高校可以举办农耕文化节、乡村艺术展等主题活动,将中华农耕文明和乡村民俗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接纳乡村、热爱乡村,进一步为他们投身乡村振兴埋下深深的情感根基。同时,通过优秀返乡典型的现身说法和乡村振兴成就案例的分析展示,让学生看到乡村发展的潜力与机会,从而将返乡就业从“无奈之选”转变为“自觉之路”;最后,社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更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深化学生思想认同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同,形成主动服务乡村的思想自觉和价值追求。高校也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到农村基层,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技能帮扶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乡村相关的工作中来,通过亲身实践,更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帮助学生将思政课堂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历史使命的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坚定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信念。

二、技行乡村: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核心在于能力。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但仅有数量上的增长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升。只有真正具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高校作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真实情况,从优化专业设置、强化技能培训、推动科研转化等方面全面发力,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体系,确保大学生不仅“想回去”,更能“回得去”“干得好”。第一,高校应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际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创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应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发展涉农类、乡村治理类、生态保护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相关的专业,帮助学生掌握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发展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农科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领域有机结合,将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科的适应性和应用性,助力学生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复合型人才,为乡村现代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第二,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大学生返乡就业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扎根基层、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围绕新型农业技术、数字经济、乡村旅游等重点领域,设计场景化、实用性的培训课程,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育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关键途径。高校应与涉农企业、乡村合作社等深度协作,在教学内容、实践方式上实现资源共享和机制联动,搭建学生接触行业前沿动态的平台。这种协作不仅能够确保培训内容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精准对接,还能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乡村就业现状及市场需求的机会,使其在学习阶段就掌握就业趋势和岗位要求;第三,高校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论创新,更在于培养服务乡村发展的研究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研优势,通过将科研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中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等关键问题深度结合,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乡村实际需求相结合,在论文选题、课题研究中注重乡村问题的解决性,引导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乡村振兴的痛点,探索有效解决方案,真正实现学术价值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桥接乡村:优化就业服务,破解对接难题

大学生返乡就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但现阶段就业对接不畅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问题。这种对接问题既表现在信息的不对称上,也体现在岗位与人才需求之间的适配度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返乡就业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方向感和可操作的支持。高校应立足全链条就业服务,通过强化校地合作、完善信息共享、提供精准支持,构建从校园到乡村的桥梁,确保他们“回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一是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的合作,推动就业对接。联合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示范区或乡村振兴人才基地,将乡村经济、乡村社会治理、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作为就业服务的重要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真实的乡村工作场景,熟悉岗位需求和发展空间,为未来的返乡就业积累经验;二是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搭建覆盖城乡的岗位信息共享网络,及时向学生发布乡村企业及相关单位的用工需求及就业机会,形成动态化、精准化的供需对接机制。此外,高校还可定期组织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邀请乡村企业、合作社等单位参与,为大学生和乡村用人单位搭建面对面的沟通平台。通过多样化的就业渠道,打破信息壁垒,能够帮助大学生精准找到适合自身专业和能力的岗位,避免盲目择业和资源浪费,从而为返乡就业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切实的保障;三是高校在就业服务上需要注重个性化与长期性相结合,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全面、细致的支持。高校应针对返乡就业的学生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帮助他们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升求职技能,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高校可设立专门的乡村就业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荐、跟踪指导等“一站式”服务。针对返乡就业后,部分学生可能面临的适应问题,高校可以建立返乡就业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回访学生的工作情况,从而及时了解返乡大学生在岗位适应、技能应用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和困难,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进而真正实现从“培养人才”到“服务乡村”的闭环就业支持。

高校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后盾,铺设从课堂到田野的“乡村路”,不仅履行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未来,高校需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扎根乡村、服务国家的责任意识;要强化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适应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要优化就业服务机制,为大学生返乡就业搭建高效的对接通道,切实破解就业对接难题,切实把这条“乡村路”铺好铺实。这条“乡村路”不仅连接了高校与乡村,更承载了青年学子的梦想与国家的战略需求。大学生通过这一路径,将青春和智慧注入乡村振兴伟业,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源源不断的力量。高校的担当与学生的奋斗,将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上新的台阶。

(本文作者: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曹昌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