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提出“推广数字赋能、实地摸排、精准服务的模式,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公安、民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共享比对,将政策和服务主动精准推送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已经涉及高校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管理方面。通过数字赋能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还能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就业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更加充分认识自己、了解市场行情和行业趋势,进一步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数字赋能就业观引导,打好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底色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
一是利用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充分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技术整合网络资源,用好“互联网+就业指导”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状态,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需求和成长特点,精准推送适合学生个体的思政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网上学、掌上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身能力,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积极调整就业期望。
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宣传就业典型人物,挖掘宣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教师、乡村医生、应征入伍等基层就业典型案例,大力宣传“基层就业卓越奖学金”获奖学生典型案例,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激励高校毕业生到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就业,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让毕业生真切认识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数字赋能就业教育构建,夯实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
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是衡量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依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求职就业能力是就业教育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前提。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更加强调数字化,要求高校毕业生应具有数字化思维意识、熟悉数字化分析工具、适应数字化工作场景的能力;通过数字赋能就业教育增强学生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学生求职就业能力,是顺应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方向,符合就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是数字赋能第一课堂增强学生规划和就业意识。运用好“大学生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进一步打造“数字+生涯”和“数字+就业”,依托“中国大学生MOOC优质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整合优质的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教育资源,提炼符合高校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使用。引导学生运用“职业测评系统”,推动学生主动了解市场、行业和产业情况,主动识别自身能力,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二是数字赋能第二课堂增强学生数字化思维意识。通过引入AI简历、AI面试进一步提升简历指导、面试等活动的成效;依托AI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指导学生强调成就和技能,用更加吸引人的方式表述经验,确保简历内容不仅丰富还引人注目;依托AI面试给学生提供体验式、沉浸式的面试实战机会,以此不断修正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面试技巧。
三是数字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构建学生成长画像。通过智慧学工系统采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记录数据,通过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智慧化手段分析构建学生的个人成长画像、群体画像,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模型,通过“能力雷达图”可视化呈现,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的数字化能力的分析应用场景,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长处和短板,促进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与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推动学生强化自我管理。
数字赋能就业服务提升,增添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亮色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能够进一步促进毕业生的求职积极性,也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高校应加快就业服务智慧化升级,优化完善平台功能,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一体化办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管理。
一是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学生“一生一档一策”,精准摸排学生的生涯规划与求职就业需求,根据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升学、创业等不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开展生涯辅导、就业创业指导。
二是整合校友资源构建“生涯人物”数据库,运用大数据、智慧化技术主动推送与学生本专业和未来发展需求相关的生涯人物给学生,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不同发展路径所需具备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规划意识。
三是运用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实现精准服务。实时采集学生求职意向、学生成长画像、用人单位招聘需求,通过大数据、智能算法完成“人岗匹配”、“人策匹配”,实现从“人找岗位(政策)”变为“岗位(政策)找人”,系统自动匹配来校招聘的岗位需求,将岗位信息精准推送给学生,让毕业生能够精准、快速地找到合适的岗位。
四是通过智慧就业服务平台分析就业供需关系。通过采集高校专业数据、毕业生人数数据、来校招聘的岗位数据,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分析就业供需总量关系、就业供需结构关系、就业供需匹配关系、就业供需转化率情况,充分掌握校园招聘会的实际效果,为下一年的就业工作提供详实且有参考价值的数据,促成良性循环,不断优化就业服务工作。
五是建立“一站式”就业服务机制,让学生“最多跑一趟”或者“一趟都不用跑”,让“数据多跑路”,进一步推广电子签章系统、网络签约系统、档案去向查询系统,让“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书”等求职材料上线、上云,实现就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并在校园布点投放求职材料自助终端打印机,让学生知道哪里办、怎么办、快速办,方便毕业生办理求职就业与入职手续。与此同时,运用AI技术、大数据平台举办“网络招聘会”,开展从面试到签约的完整就业流程,帮助毕业生节约求职成本,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
数字赋能教师队伍建设,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加强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数字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保障。
一是建立一支多元的师资队伍,在加强校内教师数字能力的同时引入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企业技术人员,形成“专兼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理实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是持续提高教师的数字胜任力,有计划地开展提升教师数字能力和素养的培训课程或活动,通过经常性开展教师交流会、乐享会分享数字化平台使用的经验分享,提升教师队伍挖掘、甄别、分析、使用数据的能力。
三是用好教师评价指挥棒,将数字化能力纳入教师教学服务能力的考核中;促进教师主动求变,主动学习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平台等数字化工具,进一步熟悉数字化工作场景,推动就业教育和服务升级;引导教师通过智慧数字平台查看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生活等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状态,进一步增强运用数据的能力,实现教师从传统型向数字型、数智型转变。总而言之,建设数字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教育对高校的要求,是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培养数字型人才的有力支持,更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保障。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生涯、就业教育指导服务,进一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是符合新时代学生的成长规律,更是高校育人的新要求。高校须持续对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数字化改造,通过智慧就业平台采集的数据,制定更加灵活、精细的就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学生想就业、能就业、就好业,从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余惠武 华侨大学学生工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