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素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应有之义。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点,知识产权作为创新行为的动力源泉、创新成果的重要保障和创新要素配置的利益纽带,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要以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为手段,赋能新技术、护航新产业、激活新要素,向“新”求“质”,促进新质生产力更加高效、安全、绿色的高质量发展。
一、知识产权赋能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以激励创新、保护创新为核心目标,加快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新理念,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激发创新活力、培育产业合力、增强金融潜力方面的功能优势,全面赋能科技创新,将知识产权制度优势转变为创新优势,加速新质生产力高效发展。
第一,加强新技术新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为技术的革命性突破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当前技术革命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是激励创新,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通过知识产权“激励创新、打造品牌、规范市场秩序、扩大对外开放”,“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发创新活力。一方面,要以《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为起点,强化行政确权、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的衔接协同,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则要发挥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的快审快维功能和技术案件集中审理优势,积极运用诉讼保全、惩罚性赔偿等救济手段,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确保“我们在新赛道上不能掉队”。
第二,推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转化运用,建立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的体制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成果的核心载体,以其清晰的权利边界和完善的保护体系,能够为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提供良好的利益纽带。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推动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要以全面落实《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为契机,盘活高校院所存量专利,以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为载体,做优增量,为产业创新奠定技术基础。同时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产业市场转化,使知识产权贯穿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和利益分配全链条,特别是要聚焦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转化运用和综合服务,推进专利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产业合力。
第三,鼓励知识产权的资产化资本化,拓展更加普惠多元的科技创新活动融资渠道。
知识产权是创新主体的核心资产,是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以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为纲,专利许可、转让、保险、质押融资、证券化等灵活的知识产权运用模式拓展了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配置的通道。要加快建设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知识产权保险、知识产权及其衍生债权证券化、知识产权评估作价入股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产权融资格局,增强知识产权的金融潜力。
二、知识产权护航产业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安全发展建立防火墙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要“因地制宜”地推动传统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又要“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应当认识到,我国科技创新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西方国家构建的“小院高墙”技术封锁等外部风险或将长期存在,应发挥知识产权的产业市场影响力、产业情报支撑力、产业风险控制力,为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首先,要以高水平知识产权布局夯实传统产业升级的技术基础,增强产业韧性。“知识产权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国际争端的焦点。”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高价值专利,加快融入全球高端产业链,发挥举国创新体制优势,加快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技术,发挥知识产权的市场影响力,与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相结合,深入开展知识产权促进强链护链行动,以知识产权有力服务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大局。
其次,要以专利导航识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机遇,提升产业效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需要进行前瞻性布局。据统计,全球90%的前沿技术都记载在专利文献中,充分利用专利信息可以节约70%研发时间和40%研发成本。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情报支撑力,开展专利导航和专利预警分析,识别新产业发展的风险和机遇,提升产业创新效率。
再次,要以知识产权合规防范关键技术的泄密和重大侵权风险,保障产业安全。“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知识产权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政治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安全等都有重要影响,应明确知识产权安全主体责任,加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的知识产权安全监管,强化知识产权合规和风险源头管控,完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和引进安全审查机制,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风险治理体系,保障产业安全。
三、知识产权促进绿色资源转化利用,为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提供支撑点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中国是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贡献者,在绿色科技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16-2023年,全球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累计127.6万件,年均增长4.6%,专利授权量累计64.9万件,年均增长4.7%。其中中国绿色低碳专利申请公开量累计57.3万件,年均增长10.0%,高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年均7.8%的增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绿色生产方式拉动,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绿色资源的整合力、对绿色技术的驱动力,以更加低碳、节能的绿色理念进行资源配置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以绿色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第一,加强数据要素等新生产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探索实践,推动产业加快向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向转型升级。2024年我国数字经济年产值有望超过70万亿元,增速达20%以上,数据要素资源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影响权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与现有数据产权制度机制不完善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应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完备的制度和工作体系,与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联合,高位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完善数据知识产权规则,促进绿色资源更加高效地转化运用,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继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北上广深和福建等地作为第一批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方之后,又新增天津等9个地方作为2024年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方,各地围绕数据知识产权审查、登记、转化运用等开展了广泛探索实践,为推动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提供了良好支撑。
第二,以知识产权为引擎,驱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高价值绿色知识产权,成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发展绿色生产力,一方面要探索建立绿色专利快速审查制度,加速绿色技术创新,保障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优势,持续完善绿色专利分类体系,构建绿色知识产权交易、推广、应用、标准、保护、服务等全链条支撑体系,积极促进绿色技术专利转化运用,更好服务绿色发展。
作者:罗贵斌 福建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