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带来了农村空心化、农业主体老弱化以及农业边缘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迫在眉睫。而当前在数字时代,数字经济兴起,这一新经济形态具有开放性、拓展性和连通性等特征。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通过推动数据要素与数字科技在城乡间的深度应用,重塑城乡发展格局,这为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融合方案。
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现实困境
虽然数字经济为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了可能,但当前城乡融合还有以下的难点与阻碍需要克服。
1、城乡数字基建发展不平衡。数字基础设施对城乡融合起到了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对城乡融合产生重要影响。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重城轻乡”,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城乡之间形成的数字基建鸿沟不仅抑制了数字科技提升城市承载力,而且难以激发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消解了推动城乡融合所需的数字动能,是数字经济下亟待摆脱的现实困境。
2、乡村多重矛盾日益严峻。城乡发展差距大,主要因为大量的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日趋向城市集聚,导致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农村存在产业落后、农民主体化老弱化、农镇用地空心化、农村环境污染等多重矛盾,使得乡村地域要素短缺、结构失调、能力衰弱。乡村的多重矛盾相互交缠,缺乏有效的抓手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需要从顶层设计促进城乡融合。而当前数字技术与城乡融合结合缺乏统一规划与安排,城乡之间衔接不足,造成各大主体不知所措,难以发挥数字经济的切实作用。
3、要素自由流动受限。在城乡二元格局中,农村处于弱势地位,要素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集中的单向流动,缺乏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然而当前一方面城市存在“城市病”问题,要素过度集中,生产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农村则存在“空心化”问题,要素不断流出,难以集聚发生规模效应。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使数字经济难以有效嵌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阻碍了城乡产业融合,抑制了数字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赋能效应。
二、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三重逻辑
城乡融合发展要求把城乡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让城乡资源要素相互流动,产业联系紧密,实现互通有无。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对城乡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1、城乡融合是数字经济的必然选择。城乡关系与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发展必将遇到的问题。随着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相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城乡关系具有合理性。过去我国为快速实现工业化,在有限资源分配下以汲取乡村部门的剩余价值优先发展城市工业部门,导致城乡差距拉大。然而当前在数字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资源由集聚趋于饱和乃至溢出,这为数字经济推动资源向乡村流动,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城乡融合提供了经济基础。因此城乡融合是数字经济下的必然发展道路。
2、数字经济重塑了城乡发展模式。数字经济是涵盖了产业形态、生产技术、生活方式、权力监管、制度更新等多方位多维度的技术经济范式的深入变革。我国正在朝向数字中国目标迈进,目前已经取得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已经逐步被应用,但并未全面铺开应用,我国市场需求潜力并未完全被开发出来。虽然城市集中大量的资源,“城市”的比重高于“乡村”的比重,但是乡村资源并未被充分开发起来。数字经济凭借智能化和拓展优势,打破城乡间既有的产业壁垒,拓展传统产业边界,改变城乡产业发展脱节的现状。比如数字经济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打破了空间和距离,通过电商等手段,打开了乡村产品更为广袤的市场,极大地释放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因此数字经济加强了城乡之间的纽带,提高了农村发展的质量,确保资源在城乡之间得到合理配置,优化了资源的生产效率,从而重塑了城乡发展模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3、数字经济促进要素双向流动。要素流动有利于经济发展。首先,数字经济对人口融合、产业融合、空间融合、治理融合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为解决城乡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解决方案。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当前国家大力推行数字经济,加速推进数字产业与产业数字化。城乡融合关键是要素自由双向流动,要素与资源畅通,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让要素更好为供给服务,进而促使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其次,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可以通过系统整理分析挖掘深层次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率。农业数字简易操作和远程医疗等技术提升乡民的生活品质。数字乡村吸引人才回归和拓宽在乡村生活的空间,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数据要素的投入与使用,降低了城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利于数字技术在城乡之间发挥作用,进而促进城乡融合。
三、数字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战略路径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渐深入,特别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日益发展,在潜移默化并深刻地改变社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这一数字化导致的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发挥数字经济的潜能为城乡融合之路顺畅的关键在于:协调联动区域发展、提高农民综合收入、疏通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阻碍,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1、统筹城乡整体协调治理,推动区域差异化发展。我国地域差异化较大,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基础水平也差异较大,不可一概而论,得针对不同区域基础和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政策。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避免地域同质化竞争,提高数字城乡要素配置水平。通过政策引导,根据地域特色进行差异化地域设计,通过数字技术分析各地域,明确各个地域的发展优势与重点;市场机制促进数字信息经济要素合理高效自由流动,避免要素过度集中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建立地域联合统一数字经济平台,方便信息共享查询、地域联合规划治理、分享交流不同地域治理经验。进行城乡之间地域空间的错位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嵌合。
2、乘坐数字技术东风,提高农民综合收入。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实际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核心为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盘活农民绿色资源财产性收入为持续健康绿色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乡村借助数字信息互联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大数字在产业的融入,将农产品规范化品牌化,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农民居民借助数字平台,宣传乡村和产品,组合利用身边绿色资源,提高综合收入;政府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空间,增加农民非农业就业机会。
3、疏通城乡之间要素流动的阻碍,促进数字技术的便捷应用。提高要素流通效率与要素落地实际抓力,深入数据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融合,根据乡村自身特色,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固加大农村数字信息基础,培育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加快农村电商等建设,加深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培育统一的数字信息技术市场,为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持。
4、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支持建设数字化交易平台,在保障数字化交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拓宽数字交易平台的服务能力,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配置。同时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提高乡村治理的数字化水平,提升“数字信息”技术在政府服务方面的延伸领域,这为提高城乡融合程度提供了数字支撑。
(徐玮,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谢志怡,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徐玮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学院官方证实材料https://jjxy.whpu.edu.cn/info/1095/1207.htm
谢志怡 目前是在校研究生官网暂无独立介绍页面